梵高曾说:“爱之花开放的地方,生命就能欣欣向荣。”都说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。但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不爱孩子,而是不懂孩子。因为不懂,也就缺乏共情,因为缺乏共情,所以我们的爱在孩子那里反而成了伤害。本期的主题是学会共情。
共情是一个心理学专用术语,也译作同感、同理心、投情等,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,多用于心理咨询,同时也是有效沟通的基本技巧、方法之一。运用共情,更能体会孩子的情绪、感受,也就更能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、做出选择,故更能走进孩子的内心。
家长如何学会使用共情呢?从四个方面入手:
美国语言学家艾伯塔.梅瑞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:沟通的总效果=7%的语言+38%的音调+55%的面部表情。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,和语言相比,音调和面部表情这些非语言信息对沟通效果的影响更大。
家长要与孩子有效沟通,一定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,再与孩子沟通,效果会更好。
每个人都有被倾听、被理解的需求,对于身心发展还未健全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。如果父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,高高在上地对孩子的行为指指点点,那么结果可能就是,孩子会关闭心门,再也不愿意与父母交流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宣泄情绪的方式,家长要允许孩子使用自己的方式,而不是家长想要孩子采用的方式。
宣泄情绪方式的选择要遵循“三不”:不伤害自己、不伤害他人、不破坏环境(不违背公共秩序、不违法犯纪)。
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,同时也不能把孩子推开、放任不管。在孩子处理好情绪之后与孩子沟通,尊重孩子解决问题的决定。当孩子希望家长参与、协助,家长一定要支持。不管孩子需不需要,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,我们一直都在、一直都陪着你。有了真实的爱的支持与陪伴,孩子才能真正走向独立。